首页> 游记

藤峡盗乱与韩雍勒石记功碑

 编辑:网络  来源:桂平大藤峡旅游度假区  时间:2024-06-20   浏览次数:182

藤峡盗乱与韩雍勒石记功碑

藤峡盗乱是指明朝中期的一系列广西、广东瑶族、侗族民变 。明朝政府曾三次派兵征讨平定叛乱,分别是成化元年的右佥都御史韩雍、嘉靖七年的新建伯兵部尚书王守仁、嘉靖十八年的兵部侍郎蔡经。


未筑坝前的大藤峡风光游,图片中为“友谊号”游船,八十年代末期由区外事办送给桂平外事办,该游船当年停靠在邕江上,周恩来总理曾在船上接待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

广西浔州地境中万山盘绕,其中有浔江,发自柳州、庆州,向东绕至浔州,途径象州、永安、修仁、荔浦、平乐县等。在浔江附近的山脉均为陡峭的山崖,其中最险恶地称为大藤峡。其向南截浔江为府江,相距三百余里,此地唯大藤峡最高。登在大藤峡山巅,可以看尽军旅聚散往来;藤峡中有上百个山洞,其中如仙人关、九层崖其最幽深险峻。峡南有牛肠村、大岵村,均缘江立寨,亦为险要。藤峡、府江之间为力山,力山又比藤峡险峻几倍。再向南为府江,周遭盖六百里,其中多为冥岩㠗谷,悬崖峭壁。其中少数民族为蓝、胡、侯、盘四姓为主的瑶族;力山中又有善于毒药弩矢的僮族

景泰年间,瑶王侯大狗等率先作乱,聚集上万人,修仁、荔浦、力山、平乐等地都响应,各系留守官吏无法控制,于是以招抚平定。当时明朝朝廷正忙于与北方瓦刺交战,没有急迫解决;所以到天顺年间,此地作乱更加剧。当时明英宗下诏缉捕侯大狗,予以千金,爵一级,竟仍无法捕获;久之,叛乱蔓延至广东的高州、廉州、雷州之境,所到之地均被损毁,而两广的官员均无对策 。

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派韩雍、赵辅率16万兵力到岭南“剿瑶”。经过近一年的血战,当年十二月,韩雍将大藤峡团团围住,瑶人四面受敌,紫荆山等十多个瑶人盘踞的山寨被官军攻破。据记载,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侯大苟带领起事的瑶人顽强抗击,他们迅速集中各路支队,退守根据地,先把妇女儿童转移到较为险要安全的桂州、横石、寺塘等处,然后在大路上据险防守。瑶人最后被迫撤退到九层楼山上。九层楼在桂平罗渌山的上峒,距大藤峡碧滩江边约十公里,是一座山峦重叠的大山,山顶有九个峰头,九层楼因此得名。


此山巍峨险峻,岩壁陡峭,易守难攻,韩雍等率领各军水陆并进,持圆盾登山,殊死作战,接连攻破石门、林峒、沙田、古营各巢穴,焚烧其房屋积聚,叛军都奔跑溃败。伐木开路,直抵横石塘以及九层楼各山。叛军又竖立栅栏好几层,凭借地势高来抗拒。官军引诱叛军发放箭石,估计快用尽了,韩雍亲自督率诸军借着树攀藤而上,另外派遣壮士从小路先上,占据山顶用火炮发石击贼。叛军抵挡不住,被打得大败。明军先后摧毁栅寨三百二十四座,生擒侯大狗及其同党七百八十人,斩首三千二百余级,坠入水中淹死的不计其数。侯大狗在成化二年(1466年)春天被押赴北京献俘,随后被凌迟处死。持续二十年的大藤峡瑶民盗乱被严厉镇压。

韩雍经过近一年的血战大破藤峡盗乱后,为了自彰其功,他命人砍断大藤峡的大藤,改大藤峡为“断藤峡”,并撰写碑文刻成《韩雍纪功碑》。1975年,桂平市博物馆在进行文物普查中发现这块石碑。普查文字记录如下:“横石韩雍碑,位于县城西北16公里的黔江北岸横石与沙湾之间的河滩上,东北顺江而下的下沙湾,渌水冲口;东面隔江对岸为火烟冲口,四方山;南为黄泥戽,西南为横石,北为观音山。石碑在河滩的乱石中,碑面覆卧于地,可能从上面滚下,原址于何处不详。碑石为紫红色砂岩,质地粗疏,极易风化剥蚀,其中有两处剥蚀较为严重,碑面字迹模糊不清,极难辨认。碑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长1.13-1.40,宽0.80,厚0.45米。全碑文字计12竖行74字,楷书。”该碑石现藏于桂平市博物馆。


从碑文内容看,是记录明成化元年十二月,韩雍在大藤峡地区对瑶民盗乱进行镇压后,把瑶民横跨江面的大藤砍断,将大藤峡改名为“断藤峡”。此碑为韩雍的“记功碑”,是研究明代大藤峡瑶民变乱不可多得的资料,也是大藤峡改名为“断藤峡“的物证。

 

附录:《明史-韩雍传》

韩雍,字永熙,长洲人,以才略称。录囚南畿,砀山教谕某笞膳夫,膳夫逃匿,父诉教谕杀其子。既诬服,雍踪迹得之,白其冤。

十三年冬,处州贼叶宗留自福建犯江西,官军不利,诏雍及镇守侍郎杨宁督军民协守。会福建巡按御史汪澄牒邻境会讨贼邓茂七,俄以贼议降,止兵。雍曰:“贼果降,退未晚也。”趋进,贼已叛,澄坐得罪死。天顺初,宁王以前憾劾其擅乘肩舆诸事,下狱,夺官。寻复为右佥都御史,佐寇深理院事。

宪宗立,坐学士钱溥累,贬浙江左参政。广西瑶、僮流剽广东,残破郡邑殆遍。成化元年正月大发兵,拜都督赵辅为总兵官,兵部尚书王竑曰:“韩雍才气无双,平贼非雍莫可。”乃改雍左佥都御史,赞理军务。先是,编修邱濬上书大学士李贤,言贼在广东者宜驱,在广西者宜困,请令游击将军和勇率番骑趋广东,而大军直趋广西,分兵扑灭,贤善之。雍曰:“当全师直捣大藤峡,巢穴既倾,余迎刃解耳。舍此不图,而分兵四出,所谓救火而嘘之也。”众曰“善。”

雍等至桂林,斩失机指挥李英等四人以徇。按地图与诸将议曰:“贼以修仁、荔浦为羽翼,当先收二县以孤贼势。”乃督兵十六万人,先破修仁贼,穷追至力山,擒千二百余人。

十月至浔州,延问父老,皆曰:“峡,天险,不可攻,宜以计困。”雍曰:“峡延广六百余里,安能使困?兵分则力弱,师老则财匮,贼何时得平?吾计决矣。”遂长驱至峡口。儒生、里老数十人伏道左,愿为向导。雍见即骂曰:“贼敢绐我!”叱左右缚斩之,左右皆愕。既缚,而袂中利刃出。推问,果贼也。贼魁侯大狗等大惧,立栅南山,多置滚木、镖枪、药弩拒官军。官军诱贼发矢石,度且尽,雍躬督诸军缘木攀藤上。别遣壮士从间道先登,据山顶举炮。贼不能支,遂大败。

雍疾恶严,故虽令行禁止,民得安堵,而谤议亦易起。两广人念雍功,为立祠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