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网络 来源:桂平大藤峡旅游度假区 时间:2024-06-30 浏览次数:68
十里春山五里桥,松风一阁话清寮,
举头天宇临空净,极目关河入望遥。
大嶂远分双塔雨,孤城独锁两江潮。
谁将形胜兼名胜,写入风诗付短谣。
这是清人余思诏游西山写的诗句,清顾祖禹编撰的《读史方舆纪要》载:思灵山,一名西山,亦曰西陵。台湾松山寺开山长老道安法师,曾在西山也写下“晴空变幻潜心看,百粤名山羡桂平”,这名山说的是桂平西山,李宗仁撰《飞阁记》开首就有“浔郡西山,夙擅名胜”,说的也是桂平西山。柳亚子送巨赞上人的诗引序说“惜少杖头钱,无能买山终老耳”!宋苏东坡在赴贬所惠州,途径桂平,在思灵山中,武陵桥下作《红梅》:“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如梅格在”;清人王俊臣在《唐御史李明远西山郡王庙》云:“((东坡)睹此佳山水,度先百年恋恋于此也!”
在唐代,粤西所属的岭南地区作为朝廷安置贬逐人员的首选之地,相传那时候瘴气毒虫满地,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如诗的仙境桃源。因卷入朝廷党争中的失败者被贬逐此地的人员数量不少,李明远出生的年代正是唐懿宗咸通六年,属晚唐时期,这一时期,唐朝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同时期被贬到岭南的,就有韩愈,柳宗元,李德裕等多位官员。
浔州知府张灏题写的“吏隐洞”三字和清同治广西候补道张荣祖在洞壁上的题诗
好读华南第一章,功成面壁石能穿。
焚余谏草曾回日,养到灵根不计年。
竖起眉峰存正史,放平心地即神仙。
我来满径披荆棘,为访源头汲乳泉。
方端士《洗石庵记》记述李明远在西山羽化成仙的故事:
西山一片石,差可晤语,作世眼观,欲其玲珑嵚嵌,如米颠袖中物。兹山无一块入文人眼,正喜其粗莽唐突,此梅道人家风也。石宜瀑、宜雨、宜露、宜月、宜烟、宜潭,盖身居瘴乡蒙垢,得山中诸友互相濯磨。瀑洗如斗,雨洗如笑,露洗如诉,月洗如拭,烟洗如妆,潭洗如镜。看洗宜晨起、宜夜坐,然游人未必肯信宿其间,而寺中粥饭僧,对面不相识,认石亦徒洁己于空山而已。
方端士《洗石庵记》
其大意为:西山有一片石头,勉强可与人对话。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希望它玲珑剔透,就像米芾袖子里的宝物。但这座山没有一块石头能入文人的眼,正因为喜欢它的粗莽唐突,这是梅道人的风格。石头适宜瀑布冲洗、雨水淋洗、露水浸润、月光沐浴、烟雾缭绕、潭水浸泡。因为身处瘴气之地而蒙垢,需要山中的这些(自然元素)相互濯磨。瀑布冲洗它如斗一般,雨水淋洗它如笑一般,露水浸润它如诉说一般,月光沐浴它如擦拭一般,烟雾缭绕它如妆扮一般,潭水浸泡它如镜子一般。观看石头被洗涮适宜在早晨或夜晚静坐,但游人未必肯留宿在这里。而寺中的和尚,即便与石头对面也不相识,认识石头也只是在空山之中独自洁净自己罢了。
这段碑文表达了对西山石头的独特见解,体现出一种人生无奈之后超凡脱俗的意境和对自由洒脱的追求。
思灵观夕照,万家灯火晚炊时。
吏隐访遗踪,半世功名春梦里。
尘世路间不觉茫茫终日,
碧云天里何妨息息片时。
附录1:李明远《送韦觐谪潘州》诗:
北鸟飞不到,南人谁去游。
天涯浮瘴水,岭外向潘州。
草木春秋暮,猿猱日夜愁。
定知迁客泪,应只对君流。
附录2:李宗仁《飞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