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西山佛教音乐
编辑:信息采编
来源:桂平大藤峡旅游度假区
时间:2021-10-14 浏览次数:116
桂平西山佛教音乐,是西山佛教徒在举行宗教仪式和习佛之时所使用与吟咏的曲调。这些曲调最初是由梵呗开始的。梵呗就是摹仿印度的曲调创为新声,用汉语来歌唱。随着佛曲的发展。时至今日,桂平西山的佛教音乐有的也已溶入了一些本地民间音乐的元素。2008年,该项目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载,佛教传入桂平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清光绪《浔州府志》记载:宋太平举国初年(976——977)年,姚坦任浔州知州时,公余游西山,常与山上高僧在一石岩唱和,姚翁岩由此得名。又据民国《桂平县志》记载,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浔州城六祖堂院,尔后,佛教在县内传播渐广。清代,县内佛教大盛,各地兴修寺庙成风。西山的洗石庵(比丘尼修习佛法之地)、城郊的西竺寺、东华寺,均始建于清代初叶。乾隆年间大规模重修了龙华寺(和尚修习佛法之地)。道光以后,西山的观音岩、城郊的海幢寺也相继建成。清末民初,县内共有寺、庙祠、坛286座,其中佛教寺庙249座,占87%,当时信仰佛教的人颇多。
据原桂平西山洗石庵住持、先后担任过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广西政协委员、桂平政协副主席、人大代表、佛协会长等职的释宽能法师(1989年9月27日圆寂)晚年所述,在历史上,曾有“寄光”、“巨赞”等众多全国知名僧人、比丘尼到桂平西山龙华寺、洗石庵讲经传法,指导信徒学习佛教教义。桂平西山佛教音乐也就在僧尼修习佛法和举行佛事中不断得以传承和发扬。
桂平西山的佛教音乐,没有纯器乐曲。据搜集上的“斋天”、“佛诞”选曲来看,均是带唱词的梵呗。常用的专用打击乐器(法器)有:大磬、引磬、吊钟、鼓、铛子、铪子、大木鱼、小木鱼、小鼓等九种。有吟诵性质,音乐性也较强,曲调较为明朗,民间色彩浓郁,带有一定的民俗性。旋律以级进为主,无多大起伏,多为四四拍子,音乐表述特征繁多,内容各异,演唱时大多为一人举腔,众人齐唱,以及唱念相间,演唱时用法器(打击乐器)点板伴之。
桂平西山为全国闻名的风景名胜区和佛教圣地。近年来,桂平每年都举办西山浴佛旅游文化节,桂平西山佛教音乐也在平时的修习佛法和重大佛事活动中,不断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为广大游客展示。目前,制作精良的西山佛教音乐光碟,也为很多游客所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