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杖头木偶戏(戏曲)
编辑:信息采编
来源:桂平大藤峡旅游度假区
时间:2021-09-15 浏览次数:155
桂平杖头木偶戏(民间称为“下弄上”、“傀儡子”、“爆肚戏”)是桂平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社会生活中,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人文崇尚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当地浓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戏剧艺术。2007年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于它所具有的农耕性、地方性、艺术性和大众性的特征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广西东南部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
桂平杖头木偶戏使用的是本地白话进行表演,有自己独特的行腔和韵味。唱词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曲调婉转动听,引人入胜;表演活灵活现,诙谐有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成为我国艺术大家庭中一朵绚丽的民族艺术之花。
据史料记载,桂平杖头木偶戏产生于清同治年间(公元1871年左右);到了民国时期,桂平杖头木偶戏发展成熟并形成了固有的表演程式及唱腔曲调;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初,杖头木偶戏陷入低潮;我国改革开放后,桂平杖头木偶戏乘风起行,呈现繁荣态势。
2002年,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文化》对桂平杖头木偶戏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引起了全国木偶界人士的震憾。从此,桂平头木偶戏便成了广西东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文化符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桂平杖头木偶戏演出剧目大多是人们喜爱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杖头木偶是靠中间主木杆定位支撑木偶人头像,由两侧悬杆扭动木偶人进行表演。通过木偶艺人双手灵活的操纵,使木偶人呈现形象生动,唯俏唯妙的表演形态。桂平杖头木偶始时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和庙会活动。后经木偶艺人们不断创新和完善,吸收了当地各类戏种的表演方式及演唱艺术,逐步发展成为有自己的演出程式、表演套路、演出剧目、唱腔曲调、鼓乐鼓谱、语言结构和一个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方戏剧品种,常常出现在当地的民间节日、民族习俗和文化娱乐活动中,成了当地人民茶余饭后不可多得的精神大餐。
桂平杖头木偶戏主要传承人有韦芳、梁雁玲、李国权、陈皋荣等。韦芳,女,1942年3月生,桂平市西山镇新岗村沙岗屯人。1958年开始向当地有名的杖头木偶艺人学习表演杖头木偶戏,后跟随师傅温健仁学艺。由于她聪明好学,尽得师傅真传。乡镇里的庙会或民间喜庆活动都请她进行表演。几十年来,辗转在桂平及周边的乡村进行演出,深受群众的欢迎。她热衷于杖头木偶戏艺术,并自觉将自己高超的技艺传授给徒弟,培养杖头木偶戏接班人。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贵港日报》等曾为她作过专题报道。梁雁玲,女,1969年12月生,桂平市西山镇新岗村沙岗屯人。1984年跟随师傅温建仁学习杖头木偶戏表演。30多年来,她在市内外各地演2000多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2013年5月25日应广西电视台公共频道邀请,到“好鬼有才” 节目现场表演木偶戏。她现为贵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桂平市木偶戏艺人协会会长。李国权,男,1948年12月生,桂平市金田镇彩旺村人;陈皋荣,男,1945年4月生,桂平市金田镇新圩村人。他们在1960年代就跟随师傅温建仁学习杖头木偶戏表演。近50年来,他们曾在各地演5000多场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近年来,他们多次到贵港、梧州、来宾、平南等地演出。2014、2015年贵港日报、广西日报曾做过专题报道。现都为桂平市木偶戏艺人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