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砖碧瓦话古韵,桂平植棠古村邀你共赴时光之旅

 编辑:网络  来源:桂平大藤峡旅游度假区  时间:2024-03-14   浏览次数:185


——“作为桂平民间保存较为完好的一组古建筑群体——植棠古村,无言地诉说着家族文化的源流与厚重,其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走近植棠古村,就如同阅读一帧炫亮的历史画卷


















 

古村座落于桂平市罗秀镇植棠村植棠冲,这个村落分为三个部份,村顶为鸿昌祠李姓所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中村以下为克昌祠族人所居。

建于清雍正年间,克昌祠建在中村,建于清朝嘉庆廿四十二月初五,分为上座,拜亭及三厅,拜亭为四檐滴水建筑。

 

为我们当地,乃至毗邻容、南、桂、北都是绝无仅有之特色,克昌祠以下亦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自上而下又分为明经第,郎官有第,大夫第三座。

全村顺山而建,鳞次栉比,整齐有序,青砖碧瓦,麻条石路拾级而上,古色古香,村前池塘环绕,两旁青山环抱,走进村中,尤如置身于明清时代,倍觉清雅。

植棠村的古民居群宽约50米,长约200米,有二十多座古建筑,占地面积近一万平方米都依山势而建,放眼望去鳞次栉比、整齐有序。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就是植棠村两个李氏家族之一的祠堂——克昌祠。

 

推开厚重的木门,仿佛推开一扇通往历史的大门。跨过门槛,榫卯结构的花罩映入眼帘,两旁对称的格局,显示出中华古建筑的典雅。

屋顶上的雕画,精致、讲究,斑驳的墙体,透露出岁月的印记,细看仍能发现植物生长的痕迹。

 



 

克昌祠整个建筑为三进结构,头厅为寝堂,中厅是四檐滴水的拜亭,三厅为家族议事之所,左右两侧均建有横廊房。建筑结构、形状、材料、工艺、风格等都具有鲜明的清代特色。





 

祠堂屋顶原来筑有一尺多高华丽的正脊和垂脊,檐边有滴水瓦,特别是拜亭正脊前后都筑有立体豪华的式样一致的彩色人物浮雕,祠堂内也有许多漂亮的装饰。



 

这些正脊、垂脊、浮雕和装饰均由于人为原因已不复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宗祠回归家族之后,族人前后进行了多次修缮。



 

克昌祠的建筑结构、形状、材料、工艺、风格等都具有鲜明的清代特色。

祠内的联句内容把儒家传统文化和家族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文化底蕴厚实,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开明、积极,彰显历代子孙尊师重教、刻苦读书,敬老爱幼、真诚善良,勤劳吃苦、踏实做事的良好家风。




 

除了克昌祠之外,克昌祠家族的祖屋秀圃轩与后代分支所住的老屋,再加上同村另一个李氏的祖屋,构成了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一个古朴、壮观的古村落,历经岁月洗礼后,尽显古朴之美。

 

乡愁,不仅仅是绿水青山、自然风光的绿色生态的改善与复归,更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乡土、乡情、乡风,民意、民心、民俗的一种传承与构建。

 

在宗祠里,我们能够找寻对“家”和“族”的情感依托,而正是这一心路历程的旅行,使得由“家”“族”到“国”的情怀得以升华与传承。

 

可以说,民间宗祠里的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动之章、诗意之章……

 

-END-